弘福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西北的黔靈山上,距市中心約1.5公里。為赤松和尚(1634-1706年)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所創(chuàng)建。赤松,俗姓韓,法名道領,號赤松。其先由浙遷長沙,經潼川,后隨父定居貴陽。赤松少習儒,性嗜佛,20歲長齊剃度,遍參高僧,頓悟佛旨;35歲在貴陽白云寺閉門修學,三年出關,名揚全省,僧俗共仰。赤祖為求靜修之地,遍游貴陽諸山。在
線路分類: [宗教旅游]
景點地點: 國內 貴州省 貴陽市
本站推薦:
弘福寺
弘福寺位于貴陽市黔靈山群峰中心,距城約1。5公里,是十方叢林,為貴州首剎,向有“黔南第一山”之稱。弘福寺于1672年(清康熙11年)由赤松和尚開創(chuàng),“弘福”二字乃“弘佛大愿,救人救世;福我眾生,善始善終之意。赤松是為本寺開山始祖,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,乃禪門五宗之一。
簡介
弘福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西北的黔靈山上,距市中心約1.5公里。為赤松和尚(1634-1706年)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所創(chuàng)建。赤松,俗姓韓,法名道領,號赤松。其先由浙遷長沙,經潼川,后隨父定居貴陽。赤松少習儒,性嗜佛,20歲長齊剃度,遍參高僧,頓悟佛旨;35歲在貴陽白云寺閉門修學,三年出關,名揚全省,僧俗共仰。赤祖為求靜修之地,遍游貴陽諸山。在1672年,捫蘿拊葛,登上大羅頂(今黔靈山),見萬峰環(huán)繞,中結平原,堪為供佛道場,遂立志在上建剎。士司羅妙居士喜舍其地,約四平方公里;貴州巡撫曹申吉為工程督導;赤松親自操勞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灰頭垢面,積三十二年建成梵剎。原寺中軸線上有山門殿、天王殿、觀音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樓;兩旁有方丈苑、尊客寮、如意寮、廚倉、禪堂、云水堂、戒堂等,占地約12000平方米,樓臺亭閣,莊嚴肅穆,道場興盛,禪風大振,常住僧眾多達百余人。赤松親訂《叢林清規(guī)八條》定為十方叢林,為貴州首剎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清延頒贈《大藏經》一部,計七千余冊;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,民國期間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。民國十八年(1929年)果瑤法師于此創(chuàng)建貴州佛學院,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上講學,學僧八十余人,為貴州培養(yǎng)了一批知識僧人。1949年后,懷一法師主持法席,躬耕自食,修頭陀行。“文革”期間,僧人四散,寺由黔靈公園管理。1983年,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院之一。同時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87年7月28日歸還給佛教界管理,由貴州省佛教協(xié)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。經多年維修建設,現(xiàn)有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玉佛殿、彌勒殿等中供瞻禮,有貼金佛像27尊,緬甸玉佛十余尊,《乾隆大藏經》、《中華大藏經》、《房山石經》各一部;并有石獅、石幢、銅寶鼎、鐵鼎、鐘鼓、幢幡寶蓋、金字匾聯(lián)等。設有法物流通處、素香齋、茶室;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余座;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、開山祖師經念塔、九龍浴佛石壁、鐘鼓樓、天王殿、藏經樓、地藏殿、禪堂、齋堂、僧寮、尊客寮、方丈苑、碑廊等。法華經塔矗立于前山門外右前方,塔凡七級,高15米;奉藏《妙法蓮華經》,塔六方,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;塔后有《建塔因緣功德碑》。正對大門是九龍浴石壁,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,九龍吐水為之沐浴。大山門上有中國佛教協(xié)會會長趙樸初所題“弘福寺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;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“黔南第一山”。入門兩側有鐘鼓樓,銅鐘重三千余斤,鑄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原在城內大興寺,1980年移此,首重殿為天王殿,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,殿的南側有《地藏經》碑刻,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;二重殿為觀音殿,奉三十二臂觀世間,三十二手表菩薩三十二應身,大慈大悲,尋聲救苦;后有韋馱菩薩,金剛怒目,手持寶杵;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,奉釋迦牟尼、阿難、迦葉、文殊、普賢及十八羅漢,均貼真金;墻上有佛陀畫傳。玉佛殿釋迦牟尼玉佛為緬甸籍華尼宏慧法師請自仰光,釋迦坐像高1.5米,寬1.2米,重900公斤,玉質優(yōu)良,慈相莊嚴,并有彌勒、觀音等玉雕十余尊。“放生池”旁有“曲尺亭”和長廊,亭前有櫻花,春來繁花似錦,長年風光旖旎“雙桂樓”前桂花綠蔭如蓋,入秋桂香四溢,令人流連忘返,樓前有聯(lián)云:“一院桂蔭疑有雨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四廂花影欲登樓。”寺后毗廬峰下有塔林,為弘福寺歷代祖師及僧人、居士之靈骨安藏處,有名可考者計有赤松、瞿脈、參之、惺慧、光燦、弗云、湛然、柏青、心月、智明、慈云、覺崇。赤松法師曾手輯《黔靈山志》十二卷:星野、勝概、寺院、金像、法語、護法、寺田、源流、清規(guī)、塔壚、藝文(上、下),貴陽舉人何素儒訂定,于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付梓。民國初年復由貴陽于止情補輯,文通書局鉛印出版,1996年重新點校,出版精裝本,弘福寺不但是貴州佛教活動中心,且已成為具有特色的旅游勝地。弘福寺現(xiàn)任方丈慧海法師,84歲,貴州安順市人,兼任貴州省政協(xié)委員,中國佛教協(xié)會常務理事,省佛教協(xié)會會長,貴陽市佛教協(xié)會名譽會長?,F(xiàn)任監(jiān)院崇慈法師,30歲,兼任貴州省政協(xié)委員,省青聯(lián)常委,靈巖區(qū)青聯(lián)常委,中國佛教協(xié)會理事,省佛教協(xié)會副秘書長。赤松初創(chuàng)寺院,土地由信士羅妙德等人“施舍”,他蓋了一間茅蓬住在里面,敬業(yè)精神感動了當?shù)氐牡胤焦賳T,在他們的支持下,建成僧寮、大雄寶殿及山門。不久又購置數(shù)百塊田產,年收租1200石,常住僧眾三十人。寺院和僧眾非常富有,香火興盛,有“金方丈,銀知客”之說。赤松親訂《叢林清規(guī)八條》,定為十方叢林,為貴州首剎。赤松依照佛教叢林規(guī)章,設“兩序”,立“清規(guī)”、續(xù)“法派、掛單、傳戒”,收集佛教經典,很快成為全黔寺廟之冠。1706年,赤松圓寂后,葬于黔靈山,塔銘為“傳臨濟三十三代正宗黔靈山道領和尚之塔。” 赤祖曾手輯《黔靈山志》十二卷:星野、勝概、寺院、金像、法語、護法、寺田、源流、清規(guī)、塔壚、藝文(上、下),貴陽舉人何素儒訂定,于清康熙四十四年(1705年)付梓。民國初年復由貴陽于止情補輯,文通書局鉛印出版,1996年重新點校,出版精裝本。弟子翟脈繼任弘福寺方丈。乾隆以后,弘福寺進行了多次維修和重建,三門、觀音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樓、法堂等15座建筑一應俱全。與貴陽棲霞寺(東山)并稱“東西二勝”。清乾隆四年(1739年)清廷頒贈《大藏經》一部給弘福寺,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,民國期間這里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。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1929年果瑤法師于此創(chuàng)建貴州佛學院,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此講學,學僧八十余人,為貴州培養(yǎng)了一批知識僧才。1905年至1946年,弘福寺曾傳戒18次,到1949年,共有赤松“法統(tǒng)”傳承12代,常住僧眾100多人,少時也有30多人。新中國誕生后,懷一法師主持法席,躬耕自食,修頭陀行。“文革”期間,僧人四散,寺由黔靈公園管理。1983年,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142座全國重點寺觀之一,同時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87年7月28日歸還給佛教界管理,由貴州省佛教協(xié)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。弘福寺有三重建筑,大雄寶殿(正殿)、觀音殿(中殿)、彌勒殿前(前殿),另配藏經樓、毗盧閣等。各殿閣朱墻碧瓦,恢宏巍峨,雕梁畫棟, 曲廊迂回,蔚為壯觀。近年更于寺外擴建經塔,龍壁,并有石獅、石幢、銅寶鼎、鐵鼎、鐘鼓、幢幡寶蓋、金字匾聯(lián)等。設有法物流通處、素香齋、茶室;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余座;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、開山祖師經念塔、九龍浴佛石壁、鐘鼓樓、天王殿、藏經樓、地藏殿、禪堂、齋堂、僧寮、尊客寮、方丈苑、碑廊等。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“九曲徑”為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赤松祖師開辟,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、咸豐五年(1855年)兩度整修;新中國建立后,拓寬加固。全徑383級,沿途有“古佛洞”、“洗缽池”、“靈官亭”等古跡;有“多行好事廣積陰功”、“虎”、“黔南第一山”、“正法眼藏”等摩崖石刻。
大山門上有中國佛教協(xié)會會長趙樸初題“弘福寺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;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“黔南第一山”。入門兩側有鐘鼓樓,銅鐘重三千余斤,鑄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原在城內大興寺,1980年移此。法華經塔矗立于前山門外右前方,塔凡七級,高15米;奉藏《妙法蓮華經》,塔六方,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;塔后有建塔因緣功德碑。正對大門是九龍浴佛石壁,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,九龍吐水為之沐浴。首重殿為天王殿,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,殿的南側有地藏經碑刻,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;二重殿為觀音殿,奉三十二臂觀世音,三十二手表菩薩三十二應身,大慈大悲,尋聲救苦;后有韋陀菩薩,金剛怒目,手持寶杵;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,奉釋迦尼牟尼、阿難、迦葉、文殊、普賢及十八羅漢,均貼真金;墻上有佛陀畫傳。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玉佛殿玉佛為緬甸籍華尼宏慧法師請自仰光,釋迦坐像高1.5米,寬1.2米,重900公斤,玉質優(yōu)良,慈相莊嚴,并有彌勒、觀音等玉雕十余尊。“放生池”旁有“曲尺亭”和長廊,亭前有櫻花,春來繁花似錦,長年風光旖旎。“雙桂樓”前桂花綠蔭如蓋,入秋桂香四溢,令人流連忘返,樓前有聯(lián)云:“一院桂蔭疑有雨,四廂花影欲登樓”。
大殿后有一高臺,前立二碑,乃朱德、董必武游黔靈山詩碑,碑后石壁嵌有多塊鐫刻,撰者為乾隆初年云貴總督吳達菩、貴門州巡撫劉藻、赤松和尚等。弘福寺不僅殿樓林立,還間有“風尺亭”畫廊、“月明池”、“生生泉”“望城臺”等。寺后毗盧峰下有塔林,為弘福寺歷代祖師及僧人、居士之靈骨安藏處,有名可考者計有赤松、瞿脈、參之、惺慧、光燦、弗云、湛然、柏青、心月、智明、慈云、覺崇。
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,為“九曲徑”,系登寺捷徑,有石級三百八十余步,乃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辟建,乾隆、咸豐年間各重修。沿徑摩崖石刻無數(shù),并有亭、殿筑于其間,“古佛洞”、“海螺亭”、“響石洞”、“洗缽池”等自然奇勝使人置身綠蔭之中,俯級把玩,其樂無窮。明地理學者徐霞客也曾于“崇禎十一年戊寅歲(1638)四月十一日至貴州,游古 佛洞。”下得“九曲徑”,往北行,即“麒麟洞”,洞中乳懸垂,千姿百態(tài),其一巨者墜地,形若麒麟,故名。洞內寬敞,洞前有泉,迄今已四百余年。此洞因蔣介石1942~1948年囚禁愛國將領張學良、楊虎城兩將軍于此,聲名大噪,至今游人不絕。
創(chuàng)建者赤松,俗姓韓,法名道領,號赤松。其先由浙遷長沙,經潼川,后隨父定居貴陽。赤松少習儒,性嗜佛,20歲長齊剃度,遍參高僧,頓悟佛旨;35歲在貴陽白云寺閉門修學,三年出關,名揚全省,僧俗共仰。赤祖為求靜修之地,遍游貴陽諸山。在1672年,捫蘿拊葛,登上大羅頂(今黔靈山),見萬峰環(huán)繞,中結平原,堪為供佛道場,遂立志在上建剎。士司羅妙居士喜舍其地,約四平方公里;貴州巡撫曹申吉為工程督導;赤松親自操勞,灰頭垢面,積三十二年建成梵剎。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原寺中軸線上有山門殿、天王殿、觀音殿、大雄寶殿、藏經樓;兩旁有方丈苑、尊客寮、如意寮、廚倉、禪堂、云水堂、戒堂等,占地約12000平方米,樓臺亭閣,莊嚴肅穆,道場興盛,禪風大振,常住僧眾多達百余人。赤松親訂《叢林清規(guī)八條》定為十方叢林,為貴州首剎。
歷史
弘福寺于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所建,清乾隆四年(1939年)清延頒贈《大藏經》一部,計七千余冊;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,民國期間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。民國十八年(1929年)果瑤法師于此創(chuàng)建貴州佛學院,曾任孫中山秘書之平剛曾在上講學,學僧八十余人,為貴州培養(yǎng)了一批知識僧人1949年后,懷一法師主持法席,躬耕自食,修頭陀行。“文革”期間,僧人四散,寺由黔靈公園管理。1983年,列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,同時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1987年7月,慧海法師出任方丈法席,復興黔靈禪法,經過10余年艱苦奮斗,弘福寺已成為貴州省佛教活動中心和具有特色的旅游勝地。弘福寺現(xiàn)有常住近200人,其中出家僧人95人(男眾77人,尼眾18人)、服務居士110人,傳戒期間僧眾多達千人,大型法會期間信眾和香客多達萬人。弘福寺的組織管理,根據(jù)國家和省宗教事務管理條例,接受貴陽市人民政府的行政管理。實行民主辦教,建立和完善人事、財務、教務等管理制度,開展活動。寺成立民主管理委員會,慧海法師既是管理委員會主任,又是寺住持,方丈助理通睿法師為副主任,下設四大班首、八大執(zhí)事制度。為加強人財物管理,寺內分別設立對外接待、財務、教育弘法、治安消防、衛(wèi)生保健、修建改造等辦公室,嚴格僧人掛單、討單制度(常居人員進出入制度)。自1994年制定弘福寺管理辦法以來,叢林生活的規(guī)范即成為僧團和合共住的信條,道風嚴整有序。寺中一些代表人物,經協(xié)商安排,有2人被選為省第九屆政協(xié)委員(其中一名被選為常委),有1名被選為貴陽市第九屆政協(xié)委員,1名被選為貴陽市第七屆青聯(lián)委員,2名被分別選為云巖區(qū)第七屆人大代表和第七屆政協(xié)委員,他們同各界人士一起共同參與管理國家大事。在2002年第七屆全國佛教協(xié)會代表會議上,慧海法師當選為中國佛教協(xié)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,崇慈、通睿分別選為常務理事和理事。
寺廟景致
弘福寺有三重建筑,大雄寶殿(正殿)、觀音殿(中殿)、彌勒殿前(前殿),另配藏經樓、毗盧閣等。各殿閣朱墻碧瓦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恢宏巍峨,雕梁畫棟,曲廊迂回,蔚為壯觀。近年更于寺外擴建經塔,龍壁,并有石獅、石幢、銅寶鼎、鐵鼎、鐘鼓、幢幡寶蓋、金字匾聯(lián)等。設有法物流通處、素香齋、茶室;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余座;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、開山祖師經念塔、九龍浴佛石壁、鐘鼓樓、天王殿、藏經樓、地藏殿、禪堂、齋堂、僧寮、尊客寮、方丈苑、碑廊等。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“九曲徑”為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赤松祖師開辟,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、咸豐五年(1855年)兩度整修;新中國建立后,拓寬加固。全徑383級,沿途有“古佛洞”、“洗缽池”、“靈官亭”等古跡;有“多行好事廣積陰功”、“虎”、“黔南第一山”、“正法眼藏”等摩崖石刻。 弘福寺大山門上有中國佛教協(xié)會會長趙樸初題“弘福寺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;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“黔南第一山”。入門兩側有鐘鼓樓,銅鐘重三千余斤,鑄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原在城內大興寺,1980年移此。法華經塔矗立于前山門外右前方,塔凡七級,高15米;奉藏《妙法蓮華經》,塔六方,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;塔后有建塔因緣功德碑。正對大門是九龍浴佛石壁,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,九龍吐水為之沐浴。首重殿為天王殿,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,殿的南側有地藏經碑刻,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;二重殿為觀音殿,奉三十二臂觀世音,三十二手表菩薩三十二應身,大慈大悲,尋聲救苦;后有韋陀菩薩,金剛怒目,手持寶杵;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,奉釋迦尼牟尼、阿難、迦葉、文殊、普賢及十八羅漢,均貼真金;墻上有佛陀畫傳。玉佛殿玉佛為緬甸籍華尼宏慧法師請自仰光,釋迦坐像高1.5米,寬1.2米,重900公斤,玉質優(yōu)良,慈相莊嚴,并有彌勒、觀音等玉雕十余尊。“放生池”旁有“曲尺亭”和長廊,亭前有櫻花,春來繁花似錦,長年風光旖旎。“雙桂樓”前桂花綠蔭如蓋,入秋桂香四溢,令人流連忘返,樓前有聯(lián)云:“一院桂蔭疑有雨,四廂花影欲登樓”。大殿后有一高臺,前立二碑,乃朱德、董必武游黔靈山詩碑,碑后石壁嵌有多塊鐫刻,撰者為乾隆初年云貴總督吳達菩、貴門州巡撫劉藻、赤松和尚等。弘福寺不僅殿樓林立,還間有“風尺亭”畫廊、“月明池”、“生生泉”“望城臺”等。寺后毗盧峰下有塔林,為弘福寺歷代祖師及僧人、居士之靈骨安藏處,有名可考者計有赤松、瞿脈、參之、惺慧、光燦、弗云、湛然、柏青、心月、智明、慈云、覺崇。弘福寺前沿陡崖而下,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為“九曲徑”,系登寺捷徑,有石級三百八十余步,乃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)辟建,乾隆、咸豐年間各重修。沿徑摩崖石刻無數(shù),并有亭、殿筑于其間,“古佛洞”、“海螺亭”、“響石洞”、“洗缽池”等自然奇勝使人置身綠蔭之中,俯級把玩,其樂無窮。明地理學者徐霞客也曾于“崇禎十一年戊寅歲(1638)四月十一日至貴州,游古佛洞。”下得“九曲徑”,往北行,即“麒麟洞”,洞中乳懸垂,千姿百態(tài),其一巨者墜地,形若麒麟,故名。洞內寬敞,洞前有泉,迄今已四百余年。此洞因蔣介石1942~1948年囚禁愛國將領張學良、楊虎城兩將軍于此,聲名大噪,至今游人不絕。弘福寺7層塔是坐落在平壤市中心錦繡山和乙密臺附近的高麗時期的石塔。塔是用經過打磨的花崗石做成的精致的六角形。塔高為5.35米,基座和塔身的寬度和高度逐層收縮,給人以舒暢的感覺。基座一邊長1.29米,塔身為7層,屋頂很厚,但感覺很協(xié)調。弘福寺歷代祖師塔。圖右最大塔為弘福寺開山赤松祖師塔。清康熙十一年(1672),赤松和尚云游來筑結茅庵于山中,繼而募化四方建成此寺,名黔靈山弘福寺,“弘福”二字乃“弘佛大愿,救人救世;福我眾生,善始善終”之意。山寺之開創(chuàng),即始于世。赤松是為開山始祖,佛法為臨濟一系之正宗,乃禪門五宗之一。清乾隆四年(1739)清廷頒贈《大藏經》一部清雍正特許開期傳戒。民國期間,曾為貴州佛教會所在地。民國十八年(1929)果瑤法師于此創(chuàng)建貴州佛學院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懷一法師主持法錫,躬耕自食,修頭陀行。“文革”期間,寺廢僧散,院宇他用。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,貴州省及貴陽市人民政府為恢復弘福寺屢有決策。1983年,弘福寺列為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院之一,同時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1987年7月28日交還僧人管理由貴州省佛教協(xié)會會長慧海法師主持寺務。弘福寺在經典和文物古跡方面猶保存一批珍貴文物:一、赤松開辟的九曲徑;二、徐霞客游過的古佛洞;三、矗立于山門外右前方的法華塔;四、開山祖師赤松紀念塔及歷代長老塔林;五、朱德、董必武等百人書寫的詩詞碑廊;六、清乾隆朝廷頒賜的《大藏經》;七、赤松手跡《黔靈山志》十二卷;八、懸于山門口鐘樓之頂?shù)你~鐘;九、即日開光之五百羅漢塑像,刻工精細、形象生動,國內罕見,彌足珍貴。寺歷代高僧輩出:赤松、瞿脈、參之、惺慧、大徹、文亮、佛云,湛然、柏青、慈云、智明、覺崇、持省、懷一、圣中等法師,奕葉聯(lián)芳,名垂寺乘。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1987年,德高望重72歲的慧海法師任寺住持至今,弘福寺已成為弘揚臨濟宗風的震旦砥柱和佛教名山,法席鼎盛,烜赫昭著,聲名遠播,冠映四海,許多豪杰之士,包括越海逾山前來參拜、請益、求法的他國異域之僧伽和信士,輻湊云集。近年,寺又廣泛開展海外聯(lián)誼活動,并為祖國的統(tǒng)一大業(yè)作出積極貢獻。全面復興的弘福寺,新姿煥發(fā),宗風丕振,兩序大眾在方丈率領下,發(fā)揚愛國愛教的精神,多方開展弘法利生活動,義診贈藥,賑災救危扶貧助殘,以及支援希望工程等無不慷慨捐資,巍巍功德,有口皆碑。寺內香火益旺,信眾游客流連期間,誠為筑城一大景觀。1987年至今,共接待國內外信眾游客一千萬人次,其中海外人士一萬余人次。她不但是貴州省佛教活動中心且己成為具有特色的旅游勝地,已列入國外出版的英文世界旅游手冊。弘福寺于1983年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 弘福寺中保存著一批珍貴文物和古跡:其中赤松開辟的九曲徑及摩巖石刻、徐霞客游過的古佛洞、赤松和尚紀念碑及歷代長老塔林、朱德、董必武及瞿脈嗣法門人參之德廣等百人書寫的詩詞碑廊、《龍藏》、清乾隆朝廷頒賜的《大藏經》(已佚),現(xiàn)存為原版翻刻本、《大正藏》、《中華大藏經》、《頻伽大藏經》、《藏文大藏經》、《房山石經》、赤松手著《黔靈山志》十二卷、《錦江禪燈》二十卷和《黔南會燈錄》八卷、懸于山門中鐘樓之頂鑄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的銅鐘、歷年來所收藏的百余幅知名書畫家的珍貴作品。經多年維修建設,現(xiàn)有大雄寶殿、觀音殿、玉佛殿、彌勒殿等中供瞻禮,有貼金佛像27尊,緬甸玉佛十余尊;并有石獅、石幢、銅寶鼎、鐵鼎、鐘鼓、幢幡寶蓋、金字匾聯(lián)等。設有法物流通處、素香齋、茶室;修復歷任方丈靈骨塔十余座;新建貴州首座法華塔、開山祖師經念塔、九龍浴佛石壁、鐘鼓樓、天王殿、藏經樓、地藏殿、禪堂、齋堂、僧寮、尊客寮、方丈苑、碑廊等。登臨弘福寺之盤山古道“九曲徑”為清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赤松祖師開辟,清乾隆五十四年(1789年)、咸豐五年(1855年)兩度整修;1949年后,拓寬加固。全徑383級,沿途有“古佛洞”、“洗缽池”、“靈官亭”等古跡;有“多行好事廣積陰功”、“虎”、“黔南第一山”、“正法眼藏”等摩崖石刻。寺后公路。汽車可直達弘福寺。法華經塔矗立于前山門外右前方,塔凡七級,高15米;奉藏《妙法蓮華經》,塔六方,刻三十六佛及佛經摘錄;塔后有《建塔因緣功德碑》。正對大門是九龍浴石壁,經傳釋迦牟尼佛誕生時,九龍吐水為之沐浴。大山門上有中國佛教協(xié)會會長趙樸初所題“弘福寺”、“南無阿彌陀佛”;有已故國家副主席董必武題“黔南第一山”。 版權所有山東聊城聊之旅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,轉載必究!入門兩側有鐘鼓樓,銅鐘重三千余斤,鑄于明成化五年(1469年),原在城內大興寺,1980年移此,首重殿為天王殿,供彌勒佛及護法四大天王,殿的南側有《地藏經》碑刻,殿外側兩壁有巨幅繪畫;二重殿為觀音殿,奉三十二臂觀世間,三十二手表菩薩三十二應身,大慈大悲,尋聲救苦;后有韋馱菩薩,金剛怒目,手持寶杵;第三重殿為大雄寶殿,奉釋迦牟尼、阿難、迦葉、文殊、普賢及十八羅漢,均貼真金;墻上有佛陀畫傳。玉佛殿釋迦牟尼玉佛為緬甸籍華尼宏慧法師請自仰光,釋迦坐像高1.5米,寬1.2米,重900公斤,玉質優(yōu)良,慈相莊嚴,并有彌勒、觀音等玉雕十余尊。“放生池”旁有“曲尺亭”和長廊,亭前有櫻花,春來繁花似錦,長年風光旖旎“雙桂樓”前桂花綠蔭如蓋,入秋桂香四溢,令人流連忘返,樓前有聯(lián)云:“一院桂蔭疑有雨,四廂花影欲登樓。”